深度分析:由资深体育记者撰写的深入评论和观点,帮助读者了解体育事件背后的故事。

來源:24直播网
由资深体育记者撰写的深入评论和观点

资深体育记者深入评论和观点,帮助读者了解体育事件背后的故事。

深度分析在体育报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使读者能够超越比赛的表面,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例如,深度分析可以:

  • 揭示球员、教练和团队背后的动机和策略。
  • 探讨影响比赛结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
  • 提供对比赛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不同的观点。

写一个好的深度分析需要时间、研究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作者必须能够收集和分析来自各种来源的信息,包括采访、观察和数据。他们还需要能够清晰简洁地呈现他们的发现。

深度分析对于理解体育世界的复杂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比赛的本质,并为他们提供对体育事件做出明智判断的工具。

深度分析的类型

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深度分析,包括:

  • 球员资料:深入了解一名球员的个人故事、职业生涯和风格。
  • 球队分析

怎样写一篇人物事迹的文章?

写作思路

1.首先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描述,可以是真实的人物或者虚构的人物。

2.确定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

3. 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如身高、体型、面容、发型等。

4.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描写他们的行为、言语和内心活动来展示。

5. 分析人物的价值观和信念,思考他们的目标、动机和态度。

6. 举例说明人物特点,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具体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7. 总结人物的特点,强调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8. 采用合适的语言和句式,使文章内容流畅、连贯。

作文

1. 标题:一个特殊的老人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位名叫张平的老人,虚构的人物。 他现年70岁,退休前曾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高级经理。

张平是一个高大瘦削的老人,浓密的白发给他增添了几分庄重和智慧。 他的脸上常年紧锁着深思熟虑的表情,目光坚定又温和。

张平是一个善良而坚毅的人。 他总是乐于助人,对身边的人十分关心和关怀。 他从不卑躬屈膝,也从不轻易妥协自己的原则。 即使面临困境,他也能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

张平抱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价值观,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他尊重他人的选择,但同时也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他的信念是以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帮助别人。

一次,张平在公园遇到了一个迷路的小女孩。 他没有犹豫,立刻走上前去询问她的情况,并帮助她找到了她的家人。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小女孩的父母深感感激和敬佩。 在退休后,张平加入了一家慈善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对人类关爱的信念。

张平是一个富有慈爱与智慧的老人,他用自己的善良和信念影响着周围的人。 他的乐观态度和对待他人的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且在社区和慈善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

文章使用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语言流畅连贯。 通过适当的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感受到张平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标题:一个普通白领的善良与坚毅

我选择了一个真实的人物——李晓,一个普通的白领。 他今年25岁,男性,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

李晓身高170厘米左右,体型偏瘦。 他有一张瓜子脸,眼睛大而有神,浑然一体的鼻梁和微微上扬的嘴角给人一种友善和温暖的感觉。 他留着短发,头发整齐利落,看起来干净整洁。

李晓是一个善良而坚毅的人。 他总是乐于助人,对同事、朋友和家人都非常关心和帮助。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给人一种宽容理解的感觉。 同时,李晓也非常坚毅,面对困难从不轻言放弃,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坚毅的品质让他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李晓坚信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他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人生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持之以恒,勇往直前,最终一定会收获成功。 他深知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会脚踏实地,迈出坚定的步伐。

有一次,李晓的同事小明遇到了困难,需要赶紧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否则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 其他同事纷纷回绝,觉得任务难度太大,时间太短。 然而,李晓主动站出来,自愿帮助小明。 经过几个通宵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这件事情让大家刮目相看,也更加认识到了李晓善良而坚毅的性格。

李晓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的善良和坚毅给身边的人带来了许多正能量。 他的性格特点不仅让他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功,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使他们变得更加乐观、坚强与积极。 李晓以其善良和坚毅的品质,成为了身边人心目中的楷模。

在李晓的面前,困难从未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而只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坷。 他用自己的信念和努力,跨越了一个个困难和障碍,向着成功奋勇前行。 通过描述李晓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价值观,我为读者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善良与坚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3. 标题: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与奋斗

柯迪,一位年过四十的家庭主妇。 她曾是一名杰出的舞者,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因意外受伤而不得不退役。 从此,她选择了安静地过上平凡的生活,照顾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柯迪身高中等,略微丰满的体型让她显得亲切而富有母性光辉。 她秀丽的面容透露着岁月的印记,眼角的皱纹见证了她坚强的品格。 无论她系着沉稳的长发还是盘起简约的发髻,都展示出她的内外兼修。

柯迪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人。 尽管曾经失去了激情所在的舞台,但她没有沉沦在失落中,而是从内心寻找到了重新振作的力量。 她坚持每天自学舞蹈,并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舞蹈视频给大家,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 她善于鼓励他人,在家庭和社交圈中都能为他人带来温暖和感动。

柯迪深信没有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只要敢于追求梦想,便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她的目标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舞蹈的魅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人生可以在任何时刻重新起航。 她的动机是帮助那些曾经失去希望的人们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 她以“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信念,展现出无尽的坚持和奋斗。

有一次,柯迪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女孩,她因为外表的缺陷而被同龄人嘲笑。 柯迪主动邀请她参加舞蹈课程,并鼓励她敢于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柯迪的引导下,女孩逐渐找到了自信,走上了舞台。 这个故事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让更多人认识了柯迪这位普通人的伟大。

柯迪的坚持和奋斗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生活,也给身边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她证明了即使看似平凡无奇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围的人。 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和榜样,以她的行动告诉世界,每个人都有坚持梦想的权利。

4. 标题:姚明-一个伟大的篮球巨星

我选择了姚明这位真实存在的人物进行描述,因为他是中国篮球界的传奇人物,拥有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对姚明的身份和背景、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价值观与信念的描述,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篮球巨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最后,文章采用合适的语言和句式,使其内容流畅、连贯。

姚明出生于1980年,是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曾效力于美国NBA休斯顿火箭队。 他身高2米26,体型高大,面容英俊,发型短发油亮。

姚明性格温和善良,富有耐心和谦逊的品质。 他总是保持着友善的笑容,并且乐于助人。 在比赛中,他充满韧性和毅力,永不放弃。 在生活中,他更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姚明坚信努力拼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篮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运动,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努力才能取得进步。 他还深信体育精神的力量,相信体育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国家。

姚明在NBA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球场上展示了他的出色表现。 他注重球队合作,带领火箭队多次进入季后赛,并且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更多的人。

综上所述,姚明作为一位伟大的篮球巨星,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的身份和背景、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价值观与信念都展示了他的卓越之处。 通过他在体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中的贡献,他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5. 标题: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我从小就住在一座山村,那里的风景宜人,生活简单安逸。 而我所要描述的人物,是我们村子里年纪最大的村民赵爷爷。 他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曾是一名士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矍铄,面容慈祥。

赵爷爷很高,大约一米七五左右,虽然已经年老,但由于长期从事农活,身体依然强壮有力。 他面容苍老,皱纹爬满了他满是棕褐色斑点的双手。 他留着一头银白的卷发,看起来满是智慧。 他总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这样。

赵爷爷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坚强的人。 他待人和蔼可亲,总是微笑着与村里的人打招呼。 他非常热爱劳动,每天都会去帮助年轻人干农活。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从不抱怨,并且总是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够乐观面对。

赵爷爷的价值观非常朴素,他认为诚实、勤劳、坚韧才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础。 他深深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勤劳努力,就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所以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们村发生了山火,火势蔓延得很快,人们惊慌失措。 赵爷爷毫不犹豫地走到最前线,协助消防队员灭火。 尽管他已经年老体弱,但是他坚定的目光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火灾被成功扑灭了。

赵爷爷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的善良、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使他成为我们村子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精神。 他教会了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赵爷爷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的价值观和信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如何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特点四个特点:客观性. 教学案例是写实的,是教学实践中具体事例的真实再现,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情节.对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要客观地描述,如实地介绍.不能对教学活动作笼统的,概括的叙述,更不能歪曲事实真相.评析要实事求是,就事论理,从事实中引出道理,不能脱离事实而空发议论.典型性.教学案例包含的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是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体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揭示教学内在规律的典型性,能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创新性.基础教育正处在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教学案例应具有反映课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理念,新方法,新变化,新成果,揭示教学改革的新特点,新走向,从而启示人们开拓新思路,新策略,推动课改健康, 深入地发展.实用性. 教学案例要叙述清楚而有情节,语言朴实而又生动,内容平实而又耐人寻味,可读性强.要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探讨价值,能激起教师效仿,学习遇到类似事情如何应对的策略,能启发教师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典型而又独一无二,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上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四.教学案例的作用(一)促进课改深入发展.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理念.能否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关键.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新理念寻找我们不端正的教学行为,并探求解决的途径;二是借助新理念来评价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学行为的创新.教学案例的撰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转化的功效,是促使理论与实践相沟通,相融合的最优方式.其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选择茫然困惑的问题,蕴含有新理念闪光的事例撰写成教学案例,以个案分析法重新审视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将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学习运用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总结教改经验 。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教师专业的成长,如过分偏重教育原理,难免空泛;如过分依赖经验,易致盲从.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那么,具体操作的策略是什么呢 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恰好可 以弥补上述两者的缺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正如有关课改专家所指出的走向叙事研究——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可见,教学案例的撰写正是叙事研究的一种类型.它需要有目的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并将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现象到认识本质的研究思路.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教学理念,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利于教师深刻,生动地掌握教学理论.因而,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经常进行这种叙事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学习的一体化,必将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快速成长.(三)促进科研成果交流共享.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开展叙事研究,对教学中的亮点或困惑进行理性反思,使之成为教学案例.它以书面形式反映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叙事展示理念,不仅是教师成就与成长的记录,而且是教师叙事行动研究的产物——科研成果.由于它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活泼,以事论理,焕发出耐人寻味的魅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交流,讨论与共享,已成为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它围绕交流的载体——某一教学案例,相互切磋,合作互动,不仅有利于启迪教师以批判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日常的教学,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引发教学创新;而且有利于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形成相互探讨,彼此学习的教研之风,使新见解不断涌现,新思路不断形成.总之,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定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五.教学案例的写作(一)步骤:立主题.写作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种理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些策略.因而,教学案例也要有主题.所谓主题,就是教学事例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案例的成败与价值.一般而言,主题是教学事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信息.主题的确立,是作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学事例本身的价值,决定教学案例的生命,事例的选取极其重要.为此,我们要从众多的反思日记中,筛选采用那些大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的问题,蕴含有新理念与新策略的,耐人寻味的事例,提炼出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的主题.择类型.确立了主题后,就要进行定型的思考.定型,即在写作前,依据事例的数量与性质,确定选用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余文森教授说: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从目前刊物上发表的教学案例看,大致有四种类型:①单一片段型.一般是一个具体生动的教学片段与评析,反映一个新的教学理念这类案例内容单一,短小深刻.②对比片段型.一般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段与评析组成,在比较中倡导新理念,新策略.这类案例对比鲜明,发人深省.③课时综合型.一般是由一节课中各具特点的几个教学亮点与评析组成,反映了一节课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策略.这类案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④专题解读型.一般是围绕一个专题,由三四个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案例与评析组成,对某一新理念较为全面的解读.这类案例主题突出,策略多样.随着教学案例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必将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案例类型.注意:1.广义的教学案例包括这里所说的教学案例,还包括教学叙事及教学课例(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狭义的教学案例仅指该文中所说的教学案例.2.教学叙事与狭义教学案例的区别:教学叙事偏重于故事或事件的描述;教学案例偏重于理性的升华.定形式.教学案例的内容是多样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形式也应是多样的.然而,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形式无定规,大体有常规.教学案例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要素:标题,背景,事例,反思与评析.从发表的教学案例看,普遍都有醒目的标题.正文,有的用黑体字标出背景,事例或片段,反思与评析三个部分;有的直接分段行文,只用黑体字标出反思与评析;有的用黑体字标出案例(或片段),反思与评析,背景放在叙事前交待.先看以下结构要素:标题.标题是教学案例的眼睛,是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的揭示.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并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有个基本的了解.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类.单一式标题.只有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达一种理念,做出一个判断,体现一种策略,说明一个道理,概括一种情景,提出一个问题,点明一个内容.如《在读中感悟》.复合式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或限制.如《尊重个性 自主探究——教学片段及评析》。 背景.教学案例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案例的主题,要简洁,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册数及课题,交代,说明教学案例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发生的.案例.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事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核心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重点要把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怎样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问题,思考,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具体,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内心的感受,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要注意的是,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恰当取舍,不搞有闻必录.同时,要求叙事的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评析或反思.评析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反映的主题内容进行理性的解读,评论其利弊得失,分析其价值意义,以揭示案例的内在规律,给人以启示.评析要实在,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说清道理,不脱离实际地空发议论.评析要中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到这两点要求,评析的操作要坚持以事论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总结规律.其思路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审视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发展脉络,捕捉师生具有创造性的典型行为,评析何处成功,哪儿闪亮,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目标观,资源观,为什么它是成功的,闪亮的,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评析一般在案例的叙事之后评析.也有的边叙事边评说,语言朴实,文字简练,用括号或其它字体显示.也有的既有边叙边评,又有总评.积素材.掌握了教学案例撰写的技巧,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案例.正如叶澜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巧妇也需要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案例撰写的方法,更要注重创造,积累事例素材,善于找米下锅,才能写出优秀的教学案例.从现实的情况看,在教学案例的撰写中,其所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很难,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有些教帅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也确实创造了许多的教学亮点,但没有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忘了;写作时想不起来;二是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注意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可平时教学仍是老一套,无法创造出典型的教学事例,写作时没有素材,难以成文;三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话互动,但考虑完成教案要紧,或者不善点拨,只要学生答对了,就满足了,马上予以肯定,继续照教案执教,学生发散思维得不到培养与发展,亮点无法在动态中生成. 那么,怎样积累教学案例的素材呢营造生成环境.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行为,为学生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讲错了,没关系,允许出错,欢迎重答重做;提出异议,倡导争辩,允许保留;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成功时,会得到热情的祝贺;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同时,要求教师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善于点拨引导,做学生思维的向导.当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久思不解,思维卡壳,浅思辄止时,要灵活地启发点拨,调整思维方向,或延缓评价,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发展.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具有自由的,安全的心态,他们的对话热情就会不断高涨,个性思维就会不断活跃,教学亮点就会生成.常写反思日记.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常写反思日记,积累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便于保存,翻阅,研究.写作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养成反思习惯,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日积月累,反思日记就能为撰写案例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把那些典型的,情节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含有一定新理念的教学反思,及时写成教学案例.善于搜寻事例.一是从反思日记中搜寻.平日养成反思习惯,有意地积累.翻翻反思日记,看看哪节课学生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独特的见解,哪节课有什么亮点,特别是教得顺利,舒畅的地方值得回忆,思考.二是从同伴评课中搜寻.翻翻评课记录,看看他人对自己公开课的评价,深入领会主要的优点,亮点是什么,对具体细节尽力回想,想想有什么好的生动事例可写.三是从借鉴迁移中搜寻.大量阅读有关刊物上的案例或经验文章,多看多思,边读边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尽可能产生联想,即见到甲能想到乙.可以有意识地再实验,再创造,进行联想,迁移,重组,翻新等.(二)案例撰写的规范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一些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在西方的案例写作中,大致形成了这样一些公认的规范: 形式上的规范:使用过去时态 案例用过去时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提供资料的有关学校或教师,这样做可以防止今后某一天出现同样事实所造成的任何影响.同时,用过去时写的案例也可以在教学上使用更长一些时间.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 将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表示的资料均制表列出,这一来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来是为了便于读者明确把握有关事实.事实反映要充分 得到的全部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果要写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应当在案例中注明其为某某人的观点,而不得作为事实来加以报告.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 案例反映的是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列入当事人实际作出的决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并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思想.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核对有关数据 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持准确.为了便于核对,可以在案例底稿和初稿上频繁标明资料出处,它应该比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文本中标明的资料出处更为详细.附表和附录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为案例中的附表.这些附表应按其在案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编号.在每一附表的下面都应标明材料的出处.不属于案例有机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过长不宜列入正文的材料,可载于附录之中.附录通常以字母或数字标示,如附录1或附录A.内容上的规范第一是时间结构. 案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的,案例作者必须要对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可以依据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虽然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考虑,要打破时间顺序,例如,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有时会在案例开头先讲一件实际上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案例的时间结构非常清楚.第二是叙述结构.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必须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叙述,事件从哪开始,它的前因后果等,换句话说,案例的故事要娓娓道来.第三是说明结构.案例的写作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有关情景向学生讲清楚.叙述结构和说明结构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满足了叙述结构的要求,并不见得也能满足说明结构的要求.相对于身临其境的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的交待就要尽可能地具体一些,以便于他们掌握事实.第四是情节结构.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曾有研究者就此谈到:许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案例必须有一个争论焦点.案例里必须有某某人应该做什么,某某已经做了什么,谁应该对目前的局势负责,就具体情况而言什么是最佳决策等内容.但是,案例不应是没有矛盾的白开水.案例总是涉及某种类型的一个问题,你越是能够强化这一点,越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或增加思想冲突乃至人的冲突的戏剧性,你就越能使学生投身于案例之中,搞好课堂讨论.(三)案例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案例的初写者,常常易犯的错误有: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的陈述缺乏一定的序列,提供的细节太多,混淆了读者的视线和思维,背景信息太多或太少等.此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案例写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一些偏见.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问题涉及到的多种不同因素.第二,案例虽然要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但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案例围绕一定的事件展开,写作者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这样,他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感情,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为了维护案例的权威性,案例写作者的客观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如欲尽可能地避免写作者的偏见及陷入感情的宣泄,可使用下列技巧:●使用从有关论著,文件或自己所作的采访中得到的直接引语;●注明资料来源:●避免任何偏见和同情情绪;●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单调乏味的叙述,又不致激起强烈的感情;●尽可能使用事实性材料;●按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保持前后一致;●不仅列入所发生的事件,而且写进当事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可以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的评论,这样可以指明案例的基本论点或问题以便于学生分析.第三,在案例写作中,要理清案例问题的性质.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是关于教学策略,还是学生行为,或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这个问题看上去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轻松.也许你自己的出发点是围绕教学方法写一个案例,但在写作当中,纷至沓来的信息可能让你意识到原有的出发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问题的性质渐渐转变为教育管理或师生关系之类了.(四)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 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关于名人经历挫折的事例

欧纳斯特·密勒·海明威生于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 二个。 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 童年似乎没有创伤。 中 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 运动全面发展(游泳、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参加辩论 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 写短篇小说(已经初具日后成熟的风格的苗头),写诗。 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 出去旅行。 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 某些批评家认 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 象征他早年反判像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 。 姐姐玛茜琳尼·山福德大他两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长大,说他父母亲“互相笃爱 ”,但承认他们“常常相互感到厌烦”。 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 徒,宗教观念强(她给四个女儿取了圣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 ,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 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 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 ,他引起他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 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 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 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 他们关系密切,虽然他父亲严于律己, 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双亲各自对他的影响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 他对户外活动的爱好,作为运 动员的训练和勇敢,从来没有减退过。 他喜欢音乐(虽然讨厌学大提琴)和美术, 也一如既往。 他珍爱巴哈和莫扎尔特,说他从“研究和声学与对位法”之中学到写 作方法;又说“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同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 从海明 威在像树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现有的材料看来,没有一点能说明他日后不是一个正 常的成年人。 然而,我们看一看这位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的创作,就发现那些以 涅克·阿丹姆斯为主人公的、关于那一段时间的故事(《印第安帐篷》、《医生与 医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结束》、《三天大风》、《战斗者》与《杀人者》), 写的却是暴力与恐惧、混乱与失望的主题——还有孤独;他的同学指了,孤独与多 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 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 卡洛斯·倍克尔写道:“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 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 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 一九一七年 十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 之一。 六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G·G·威灵顿 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 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象生活一样必须 经过训练。 《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 用生 动活泼的语言。 下面说,不要反面说。 ”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 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但是,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他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后半月开始这场 探险。 头两个月,他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只呆了一个星期 。 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皮亚维河边的福萨尔达村 ,为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 他旁边的一个士兵 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个士兵受了重伤。 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 关枪打中了膝部;他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 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两 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 了出来。 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上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 ”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 ,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 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 五年之 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 在他的作品中,失眼的人处 处出现。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柏尼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 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赌徒、修女和无线电》中的弗莱才先生,《乞力马扎罗 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洁、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待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那个年老的待者说:“这毕竟只是失眠。 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 ”失眠是那种 痛苦的并发症的症状,海明威、他的主人公和(“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他的同 胞都受到折磨。 菲利普·扬对海明威的个性作了出色的、合乎情理的心理学分析, 提出一个论点,说他这次创伤民引起的情绪,非他理性所能控制。 海明威晚年反复 地、着了魔似地搜索这类似的经验,来驱除那种精神创伤;如果办不到,他就不断 地通过创作而浊思考来再现这个事件,为的是控制它所激起的忧虑。 扬明智地指出,海明威最终关心的是艺术,而不是创伤。 然而,在局部范围内 ,扬的个性学说可以把海明威的为人与他的作品统一起来。 而且,对于海明威观察 战争,对于这位艺术家,这种学说赋予特殊的意义。 《永别了,武器》和一些短篇 小说出色地描述了战争在社会、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义,然而,使他的战争经验“ 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这番描述:它在他心灵上锻铸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这几乎 影响他所有的作品。 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 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受伤的人类的象征。 他已经差不多准备好,可以把那种 生活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了。 他取得红色英勇勋章之后的五年内,缓慢地却是目的地为写作生涯而努力。 橡 树园热情欢迎它的英雄归来,但是海明威的父母亲——尤其是他的母亲——感到厌 烦,因为这个年轻的除了写作别无雄心,又极为乐意接受家庭的供养。 有一度他为 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 他姐姐玛茜琳尼写道,他刚过完二十 一岁生日,他母亲提出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海明威搬 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编辑,这是一份宣传合作投资的机关报 。 那年冬天,他认识了他在文学界头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并且通过安 徒森,认识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 同时他认识并爱上了哈德莱·理查孙,她 是一位漂亮的红发女郎,比他大八岁。 1921年九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 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但是,他真心需要的是欧洲,是有空间的时间进行写作。 海明威夫妇决心接受 一个驻国外兼职记者的工作。 此后两年,海明威成了《星报》驻欧洲的流动记者, 人住在巴黎,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士战争的简练的戏剧 性电讯。 他偶尔写一点轻松的、但观察锐利的印象记,内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斗 牛和德国战后生活。 他早期新闻工作的训练,加上天生爱好简洁,已经成了一种风 格,他现在写的电报——浓缩、紧凑——使这种风格更为有力。 在此同时,他写小说,写诗,想找一个出版商发表他一篇东西,但(自一九一 八年以来)一直没有找到。 一九二二年迅速地发生一连串事件,加速了他的希望, 接着他又感到失望。 他凭舍伍德·安徒森的一封介绍信,带着他的作品去见葛屈露 德·斯泰因,她在弗勒吕斯路的沙龙是依兹拉·庞德、詹姆斯·乔衰斯和福德.麦多克 斯·福德等侨居国外的人的艺术中心。 斯泰因喜欢这个年轻人,他派头简直象大陆 上的人,一双眼睛“好奇得有感情”,她鼓励他当作家,不过劝他应该完全放弃新 闻记者的工作,把散文修改得更加精练一些:“这里描写很多,又写得不十分好。 从头来起,写得集中一些。 ”庞德也喜欢这位新到的作家,同他一起散步,拳击, 鼓励他继续写诗。 五月份和六月份,海明威头一次公开发表作品——一篇只有两页 的讽剌性寓言《神妙的姿势》和一首只有四行的诗《最后》,这首诗是补白,填补 威廉·福克纳六节诗留下的空白。 一家新奥尔良的杂志《两面派》把这两篇作品都 发表了,他这番运气,又是靠舍伍德·安徒森帮的忙。 灾难发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参加洛桑和平会议的时候。 他约定叫哈德莱带一只 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莱几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装在这只箱里(少部分邮寄)。 在巴 黎的里昂车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车箱里,未加提防,过了一会儿回来,发现箱子不 见了。 几年以后,海明威给卡洛斯·倍克尔的信中说道:这件事使他痛苦万分,他 “恨不得去做外科手术,免得去想它。 ”海明威没有办法,只好重起炉灶,这回获 得惊人的成功。 一九二三年,他几篇作品被刊物采用。 哈丽特·蒙罗在《诗歌》( 一九二四年一月号)上发表他站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 (一九二三年四月)上发表了他六个短篇(共十八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 总题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 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我的老头子》和《不合时宜》)。 虽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却有现实的障碍。 哈德莱怀孕了,两夫妇几乎没有 钱。 他们同意回多伦多住两年,挣够了钱再到巴黎来,到那时候他可以致力于写作 。 他们在一九二三年八月离开巴黎。 约翰·哈德莱(“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 ,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妇已经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圣母 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 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误了,因为他得拿出一部分时间 来干活养家。 他不去过蒙马特尔区的游堕生活,吃不饱肚子,这在《流动宴会》里 都有记载,但他坚持写作。 正如斯泰因所观察的,“他十分认真地写作,想当作家 。 ” 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许是靠两位有影响的支持者帮忙。 司各特·菲兹杰 拉德还没有认识海明威的时候,艾德蒙·威尔逊已经给他看过海明威的作品,菲兹 杰拉德印象很深,并催促斯克利布纳公司的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去约稿。 珀金斯写 了信,但因为误和邮递方面的错误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经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 波尼和利夫赖特公司二百元的预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发表的早期的速写,还接受出版公司对于他下两本书的权限 。 从经济收入上说,《在我们的时候里》是失败的,下一本书,即讽刺模拟安徒 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败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伦·泰特、保尔·罗孙匪尔德和 路易斯·克罗纳伯格等美国重要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认为海明威是美国文坛新出现的声音。 然而,又是菲兹 杰拉德对海明威的才能讲得最有说服力。 菲兹杰拉德在《如何浪费材料——评我的 同代人》一文中,攻击那些已取得稳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门肯和安徒 森——认为他们“强调发掘美国的‘意义’”,是“不真诚的,因为他们自己身上 并没有这种需要。 ”菲兹杰拉德说,侨居国外的人倒是有这份好处,能够为自己形 成一种“不会败坏的风格”,表现净化了的热烈感情。 菲兹杰拉德以海明威和《在 我们时代里》为主要的例子,说明这位作家“具有新的气质”,而且具有上述两个 方面的特点。 菲兹杰拉德的文章发表在五月,五个月以后,海明威证实了菲兹杰拉 德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三十岁的海明 威成了有定评的文学家。 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 。 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间的生活情景时, 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 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 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 刻苦的训练——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 ,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 灾难是随成功接踵而至的梦魔般的现实,它粉碎了梦想,破坏了训练,只剩下了欲望,放纵和失望 。 海明威写这本书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剧老年人怀旧的甜蜜和痉 。 然而,在某个意义讲,也说明海明威终于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时代,正是他作为 一个人与作为一个艺术家最为融合的年代。 他发表了《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 照样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足够 的经历,形成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 虽然他艺术上 的发展还没有结束,但是他后来写的东西至多是技巧更为精致,更有光彩,把他已 经写过的主题加以变化罢了。 他此后二、三十年的戏所以能够唱得下去——除了一系列近乎传奇的轶事之外 ——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海明威相当灵活地使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适应时热变 化的要求。 他个人在群众中有魅力,正是这个原因——不管是叫“爸爸”这个慈祥 的绰号,也不管是叫“冠军”这个好斗的称呼。 然而,更吸引人是内心的戏剧性变 化。 当他的名声由细流汇成潮流的时候,他的感觉能力好象在水槽里打滚。 在早期 作品中,恐惧与美感密切得难解难分:他们只能通过极为含蓄的感觉传达出来。 艺 术家驾驭了人的形象。 在后期作品中,受压抑感情的细微之处常常写得过火,几乎 成了感情的嘲弄。 内心戏剧性的力量正在于此。 因为,海明威仿佛要想称补艺术上 的失败,在生活上作出过度的反应。 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仍然反映出他关心悲剧 性的经验,迫切需要对抗含有敌意的世界,肯定他的自我形象。 但是,由于英雄的 气概太显眼、太坚决,人物的行动写得过分明显。 因此落到滑稽、令人窘迫、甚至 常常令人厌烦的地步。 如果说他在二十年代是在艺术上探险,那么到了三、四十年 代这个艺术家本人成了冒险家。 他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改变,只是艺术的工夫松驰了 。 在《太阳照样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洽德莱离 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 基维斯岛,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完成并发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 一九二八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保琳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她 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他修改初稿时,得知消息:他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 难自杀,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手枪。 二十年以后,海明威在插图本《永 别了,武器》的序言中回忆道:“那一年有好地时光和坏的时光,”但又说他当时 “生活在书里”,“比我任何时候都愉快。 ” 三十年代早期,他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 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 蒙大拿打野鸭,打麋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定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 岛和别米尼岛外捕鱼。 这些年头正值大萧条时期。 国家因经济危机弄得情绪低落, 但海明威却更象一个狂热的童子军。 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间,他给《老爷》杂志 写了二十三篇生动但没有多大价值的文章,描写狩猎和捕鱼,这给大萧条期间城市 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他们在海明威粗狂妄的面容和强壮的身躯上看 到背运时期一位英雄的面貌;他含蓄的散文、精练的对话表现了典型的“重压下的 优美风度”。 他这些年来发表的两部非小说的作品加强了这个形象。 一部是《午后 之死》(1932),称颂斗牛的仪式,一部是《非洲的青山》(1935),描 写一次狩猎旅行,预演人与野兽的悲剧,但几乎声嘶力竭地歌颂人类勇气的尊严。 三十年代早期,海明威小说相对地说写得比较少。 二十年代,海明威发表了两 部小说,三十五个短篇,一部谐模作品,一些诗,外加相当数量的通讯报道。 他三 十年代前半期产生的主要作品是《胜者无所得》(1933),一个短篇小说集, 收入十四个短篇小说。 一九三六年,他发表了他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乞力马扎罗 的雪》,主人公是一个作家,因写不出“他该写”的作品而奚落自己。 从一九三七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艺术家海明威还是当他的冒险家,只是 改变了装束。 从《有的和没有的》(1937)中亨·利·摩根的话——“一个人 不行……他好的干不出事”——开始,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牺牲了他们的私事,转 向世界危机所引起的集体的责任。 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大萧条与西班牙内战粉碎了 海明威的信念:他长期以来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地真诚地写人”,“谁要 是把政治当作出路,谁就在骗人。 ”左翼批评家一向嘲笑他们心目中的海明威耽乐 的孤立主义,现在欢迎他的转变。 其实,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里并没有向左转, 他的人物走的是老路——冒险,孤独,结果是死胡同。 他们重新进入世界,因为民 主可能比法西斯好些,但他们虽然同人民混在一起,但不是人民的一员。 海明威也 是如此。 不管他参加什么战争,统统成了他的战争,他打仗一如既往,有他自己的 条件,自己的理由。 一九三七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 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 篇不倚的旁观者。 他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军,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 会议上发言攻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 8),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 一九三九年他在哈 瓦那郊区“了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关于法西斯 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小说出版几天后,保琳·帕发弗以“遗弃”为理由同他离婚。 一个星期之内, 海明威娶第三个妻子玛瑟·盖尔荷恩,她是圣路易市人,小说家、记者,他们共同 生活了五年,婚后头两年,他们去中国当战地记者,海明威为现已停刊的纽约报纸 《下午报》撰写报道。 海明威在这些报道中认为:日本、英国与美国之间不大会爆 发战争,但不是不可能发生。 他有预见,指出如果日本进攻美国在太平洋或东南亚 的基地,那么战争不可避免。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被《柯里厄》杂志作为没有军籍记者派往巴顿将 写的第三军为止这段时间内,海明威驾驭“皮拉尔号”——由政府出钱配上通讯与 爆破设施——巡逻海上,成了一艘伪装的反潜艇的兵舰。 虽然“皮拉尔号”没有遇 上潜水艇(如果遇上,海明威准备命令自己在指挥塔上扔手榴弹和燃烧弹),海明 威的报告可能帮助了海军侦察到一些潜水艇的方位并把它们炸沉,海明威因这些功 绩得到表彰。 一九四四年海明威在英国同皇家空军协作,几次坐飞机参加战斗,没 有受伤,但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他头部与膝部受伤。 几家报纸登出他 的讣告,但不久,在联军登陆那一天,在诺曼底的福克斯·格林海滩上海明威观看 了几分钟战斗才回到船上。 他虽然名义上属于巴顿将军的军队,却同第一军第四步兵师一起行动,参加解 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地战役。 他描述自己大胆勇敢未免夸大或者歪曲,但他的行动确 是更象战士,不大象记者。 他在巴黎效外一个哨所负责巡逻与查问很有成效,为莱 克勒克将军部队的前进收集情报。 德军反攻期间,他在休特曼森林地带冒着很大的 生命危险用短武器参加激烈的战斗。 军人对他的印象比新闻界同业对他的印象更好 。 他的同行生气也许是因为他态度傲慢,也许是因为他过份渲染他个人如何率领一 支游击队组成的小部队解放旅游者俱乐部,解放里兹饭店。 一群记者控告海明威违 反日内瓦会议关于战地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 海明威出庭,经过短短的审问免 于判罪,后来还得了铜质星章。 战争结束时,海明威四十六岁,他给自己画的饱经战患而又不屈不挠的老兵形 象已经不是铅笔勾勒的素描,而是油彩阴沉的全身像了。 还有什么呢?海明威通过 言论与行动说明自己在生活与艺术方面都要来一个新的开端。 他在战争的年代里, 只发表了为《下午报》写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报道,还有为《柯里厄》撰写的、从欧 洲战区拍回的电讯。 现在他笼统声称正在写一部作品,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 空”的长篇小说。 海明威仿佛要加强他的新生感觉似的,在一九四五年末同玛瑟· 盖尔荷恩离婚,并于一九四六年三月回到了“了望农场”,随同他回去的是他第四 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威尔什,又是一位记者,明尼苏达州人。 一九四O年以后海明威一次发表了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并不 是读者所期望的重头作品。 一年前他险些死于丹毒。 实际起因是尘土进了眼睛,揉 后眼睛发炎,可是海明威夸大这件小事,说他在威尼斯附近打野鸭子时子弹的一点 软塞进了眼睛。 他住院时决定写这部规模较小的作品。 客观情况改变不了批评界的 意见,这部作品受到难听的攻击。 较温和的批评家说它“情绪厌倦”,相信海明威 尚有潜力;绝大多数批评家粗暴地攻击它是顾影自怜的自我仿作。 在理查德·康特 威尔上校身上,海明威自传性质的形象很突出,唠叨他无法规避的主题——死亡、 孤独、爱情和勇敢——这是他四十年代经验的具体化。 此后,他不断深入到过去经 验里去,仿佛怀旧能补偿艺术上的无能。 他从艺术家权充探险家又一次变为追求艺 术的冒险家,这个循环过程也就接近结束了。 他先是回到三十年代,打猎和捕鱼的冒险的年代。 一九五三年,他与玛丽去非 洲作狩猎旅行。 他已是满身伤痕,这一次又遇到飞机连续出事,险些丧命。 第一次 失事,玛丽断了两根胁骨,海明威肝部与腰部震裂,下脊椎骨受到重伤;第二天, 飞机再次失事,海明威一生受了十几次脑震荡,这是最严重的一次(机舱着火,门 被夹住,海明威用头把门撞开),外加内伤。 虽然他开始倒运,不过还算幸运,在 内罗毕医院养伤时居然能读到关于自己的讣告。 他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描述他在非 洲的经历,但发表在《展望》杂志上的只是连续性的两段二流水平的新闻报道。 捕鱼的收获在些。 十五年前他在《老爷》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一个古巴渔夫 的通讯,现在根据这个素材写了《老人与海》(1952),补回他在文学上的损 失。 同时,他得到普立彻奖金,一九五四年他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可能也是《老人 与海》帮的忙。 这时,他更加使劲地排除通往过去的顽固的障碍物,走向二十年代 ,那时候他堂到过描写斗牛士安东尼·奥多涅斯与路易斯·多明奎之间的竞争写进 另一部《午后之死》里去。 成果又是两段连续性的报道,叫做《危险的夏天》,发 表在《生活》杂志上(原稿其余部分从未发表过),也写得苍白无力,读来乏味。 再就是巴黎了,二十年代早期他学艺的巴黎。 海明威还没有从西班牙回来的时 候,就在当年写下的一大箱札记中搜索,他用回力球的术语对他妻子说,他打算“ 反拍写传记,回忆的传记。 ”海明威夫妇回到古巴后,对菲德尔·卡德特罗获得胜 利后的形势把握不住,就离开“了望农场”,迁居到爱达荷州克特钦的大型别墅, 海明威在那里加工修改札记。 他去世后,玛丽·海明威在他房间里的一只蓝箱子里 发现这份打字稿。 她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说:“他一定认为这本书已经完 稿,只待编辑加工。 ”一九六四年,此书出版,题为《流动宴会》。 一九六O年,海明威想写作的热情一定使他极为痛苦。 他在生理上大为衰弱, 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 他住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不 妙:高血压,可能还有糖悄病(此病曾经折磨过他父亲),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 心理上,他更糟糕,几乎说不清楚话,焦虑, 抑忧症很严重——赛摩·贝茨基与莱斯里·菲德勒一九六O年十一月拜访过他,想 请他到蒙大拿大学去做演讲,事后写道他象个“没有主意的小学生”。 一九六一年 春天,他进行了二十五次电疗来减轻抑忧症。 他在梅约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刚刚回 到克特欠不久,在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的枪口放在 嘴角,两个板机一齐扣动。 在《海流中的岛屿》里,海明威的受了伤、可能要死去的主人公说:“别操心 、老兄……你一辈子走的就是这条路。 ”当然,海明威在生活和艺术方面的探险满 是死亡的诱惑。 但应当记住,海明威对于生活也同样执着。 他在《流动宴会》结束 部分写到巴黎时打过一个比方,这个比方既适用于他自己,也适用于他书中人物的 生活:“巴黎总是值得一去,你带去什么东西,总会有报偿。 ”

更新时间:2024-10-24 12:33:10